自從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加快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以來,文化產業備受關注。
首先是政府的重視。2012年,在被看作全國“兩會”“熱場”的地方兩會上,各地對文化產業的關注度空前提高,“發展文化產業”成為地方工作的亮點和重點:北京市發改委表示2012年將統籌政府資金100億元,用作支持文化創新和重大文化項目。上海“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化擴大開放,用好市場機制,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此外,遼寧鎖定目標全力沖擊文化強省,廣東開始傾力構筑“文化民生”……
其次風險投資商的青睞。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新募集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基金數量超過十余支,截至2011年底,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相關基金數量已經超過100余只,已經披露募集資金總量超過1300億元人民幣。對此,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張亞男表示,從文化產業基金設立情況來看,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資本關注的熱點領域之一。
利好環境下,文化企業紛紛上市。去年下半年至今,文化傳媒公司上市風潮涌動,各地頻現文化傳媒“第一股”.“浙報傳媒”在上交所上市,成為浙江首家上市的國有文化集團;湖北最大的出版傳媒集團--長江出版傳媒集團借殼上市方案獲證監會有條件通過;江蘇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為江蘇文化傳媒“第一股”;中原大地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實現了河南文化企業上市零的突破。此外,國內也出現首只“新媒體”股,去年12月29日,“百視通”在上交所上市,成為國內“廣電新媒體第一股”……
更多業外的企業和個人也爭先涌后進入文化產業,企圖分一塊大蛋糕。哇哈哈集團、嘉寶集團、東方集團、萬達地產、恒大集團……以及周杰倫、鄭鈞等明星個人,這些企業和個人的進入為文化產業掀起一道道波瀾。
像是久居深宮被冷落多年的妃子突然受寵,“文化產業”忽成“新貴”.
軟實力也有大作用
一直以來,“文化”都被作為“軟實力”看待。既然是“軟實力”,自然是不宜顯山露水的,國家和企業的注意力更多的都放在“硬實力”--經濟發展上。文化產業何緣備受重視的呢?
“經濟時代已經結束,文化時代已經來臨,未來的時代是以文化來引領的。”中央黨校教授周熙明對國家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如此解釋,“可以說,現在已經到了文化強國的時候了。從國內來看,最切近的一個理由就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因為文化是一個低耗能、高效益的產業,各地也都在積極尋找文化產業發展繁榮的突破點,以期文化產業能夠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支柱產業。”
不僅如此,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來,“口紅效應”在文化產業身上又一次得到顯著的驗證:全球范圍內,信息產業開始入冬,汽車產業嚴重受挫,房地產市場慘慘淡淡,專家宣布投資黃金意義不大 ,傳統的加工制造行業早已是遍體鱗傷--而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全球范圍內其增長速度是全球GDP增速的兩倍,即便身處金融危機中也沒停止增長的腳步,反而“歲寒梅花獨占春”.
就像一場球賽,下半場更多的是體能競技。如今的國際競爭和企業競爭在相當程度上已經到了“文化擂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