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央視紀錄片頻道二三十人的團隊啟動了一檔美食記錄片的拍攝工作。一年多下來,整個團隊走南闖北,輾轉在中國大陸和港澳臺地區,選取了60個多個拍攝點,拍下的不僅僅是一道道美味佳肴,也融入了對每一位美食制作者細致而深切的人文關懷。這就是本月14日開播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這也是逐漸蕭條的團購網站翻身的一次機會。拉手網算是有心的團購網站,也推出了相應的《舌尖》專題,按照紀錄片的4集的名字分4個類別,集中銷售每一集的食品。專題上線一天就創下了單品銷量超過4萬的成績。
還有互聯網用戶基數最大的騰訊,與愛樂活聯合在QQ空間推出了“舌尖上的中國菜”應用,推送并介紹紀錄片中的美食給用戶。這些都是紀錄片帶來的商業效應。
這種效應當然不僅僅發散在商業應用中,一種簡單的填詞游戲也迅速風靡,“舌尖上的XX”成為一種新的網絡熱門詞匯,只為吸引網友的目光。
舌尖效應還影響著《舌尖上的中國》本身。單就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而言,拍攝團隊順其自然地做了一個決定——拍續集。據了解,第二季拍攝已經開始籌備。而央視的計劃和雄心不僅僅于此,一季品質不算完美但社會反響足夠完美的紀錄片可做的事情有很多。除了縱向繼續開拍《舌尖上的中國》,他們還想橫向發展,把更多中國人日常起居生活的各個方面展現給中國人自己,展現給世界,用東方人的視角和文化觀打造出中國紀錄片的“舌尖”文化品牌。
這是一個令人欣喜的提議和決定。2011年起,央視開辟了紀錄片頻道,每年投資6億元建設。今年央視1套又成立了“魅力記錄”欄目,專門播放紀錄片?!渡嗉馍系闹袊返幕鸨艽蟪潭壬系靡嬗诖???梢钥闯鲅胍晫o錄片的著力打造和規劃,也為拍攝記錄片的人們提供了巨大的契機。
關于橫縱向發展《舌尖上的中國》,觀眾當然會有福繼續徜徉在東方文化長河里,重新找回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但愿這些計劃再次完結時能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興趣點和喜愛,當擺上臺面給全世界展示之時,不要像如今人們對《舌尖上的中國》的談論一般,印象只有泛濫成災這四個字。
《舌尖上的中國》的核心:人
隨著《大國崛起》、《故宮》、《同飲一江水》等記錄片的出品與播出,央視近年來逐漸把紀錄片塑造成了獨一無二的強項所在。雖然對片子的反響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舌尖上的中國》開播以來所帶動的各種輿論和社會反響,還是大大超出了攝制團隊的預料,并以各種認知和理解的角度繼續蔓延到觀眾和市場中。觀眾舍棄電視劇而看紀錄片,紀錄片名字成為互聯網5月十大熱詞之首,這些現象是對他們的工作成果最好的褒獎。
作為一檔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講述的又絕不僅僅是美食。它用最平實樸素的手法為觀眾展現了各地的普通勞動者用當地的特色食材所烹制出來的佳肴。這些食物就如這些勞動者一樣,簡單樸實,卻與他們的生活,甚至是生命緊緊相連。也因為如此,它打動了每一位觀眾。
在攝制團隊看來,片子的核心正是美食背后的人們。“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最應該感謝的是這些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這是第一集《自然的饋贈》中結尾的話語。這樣的話也分散在每一集中。而片子中的另一個特點便是每一位勞動者的笑臉。這些平日里再普通不過的勞動者被搬上熒屏,面對鏡頭的笑容或憨厚或靦腆,或真誠或質樸,或羞澀或歡喜,卻讓城市中的人們接受到了久違的純粹的情感流露。這些笑容足以感動中國。
貼近BBC的敘事方式: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舌尖上的中國》在敘事方式上明顯有BBC的影子。沒錯,與以往的中國紀錄片制作的步驟不同,《舌尖上的中國》依據了西方美食學的的理論進行建構,分集導演完全按照BBC的大綱要求準備。這種小中見大、見微知著的細節表達方式顯然更貼近觀眾,貼近普通人的生活。由于經費、技術等問題,《舌尖上的中國》相對于BBC拍的《美麗中國》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它用了450萬人民幣,BBC經費的二十分之一成就了中國紀錄片的一個奇跡,甚至代表著國內原創紀錄片的最高水準。有人信誓旦旦地宣布,這是中國20年來最好的紀錄片。
不光是開播后的社會反響證明著這部紀錄片的精彩,早在今年3月,片子的片花和第四集樣片就已經被帶到戛納電視節,播映權賣到了20多個國家中。在總導演陳曉卿眼中,片子是中國真正的軟實力所在?!渡嗉馍系闹袊烦休d著中國形象和文化輸出到世界各地的愿景和雄心。
文化傳承與人生哲學的體現
因為核心是每一道美食背后的人的故事,每一位勞動者烹飪菜肴之前的播種、采集、養育等過程都有被細致記錄下來,甚至是一些大自然帶來的外力因素對這些人帶來的影響也都被提及。片子所帶來的并不僅僅是探尋美食源頭的沖動、思鄉之情的流露、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更在告訴人們關于美食文化傳承的意義。只有珍惜、感激大自然的恩賜,順應大自然的秉性去創造、善待食物,我們才能源源不斷地享受著美食,并繼續創造新的美食。
在去戛納參展時,設計師張發財為紀錄片創作了散發著濃濃中國風的海報。肥膩的臘肉扣住美食的主題,在遠處看,竟然又成了一幅清遠的山水畫。這種矛盾又統一的哲學表達體現在中國文化以及人生觀的很多方面。開播以后,海報也頻繁出現在互聯網中,成為傳播人士評品稱道的作品。
除了這幅海報,7集紀錄片也出現了不少非常值得咀嚼參悟的文案:
廚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與火的藝術。說穿了,無非是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關系。因為土地對人類的無私給予,因為人類對美食的共同熱愛,所以,廚房的終極秘密就是——沒有秘密。
不同地域的中國人,運用各自智慧,適度、巧妙地利用自然,獲得質樸美味的食物。能把對土地的眷戀和對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農耕民族。一位作家這樣描述中國人淳樸的生命觀:他們在埋頭種地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
中國人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不僅是一種因地制宜的變通,更是順應自然的中國式生存之道。從古到今,這個農耕民族精心使用著腳下的每一寸土地,獲取食物的活動和非凡智慧,無處不在。
“鮮”是只有中國人才懂得并孜孜以求的特殊的味覺體驗。全世界只有中文才能闡釋“鮮”味的全部涵義。然而所謂闡釋,并不重在定義,更多的還是感受。“鮮”既在“五味”之內,又超越了“五味”,成為中國飲食最平常但又最玄妙的一種境界。
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尖,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這樣質樸而睿智的文案恰到好處地為每一集的美食與背后勤懇的勞動人民,為中國的美食文化做了最精粹的總結,使片子的精髓得以升華。
舌尖效應:
文化與哲學的滲透固然為《舌尖上的中國》增添了厚重與精銳的價值,起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然而看到紀錄片最直白的感受,還是來源于食物帶來的巨大誘惑。這也為聰明的商家提供了絕佳的機會。無論這種商業應用是否是拍攝團隊所樂意看到的,精明而敏銳的市場嗅覺已經超出了他們的能力控制。
依托強大的商品種類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淘寶是最早受益的電商之一。根據淘寶數據的顯示,自5月14日該紀錄片開播之后5天,共有5844791人上淘寶找過零食特產。片中出現的毛豆腐搜索增長了48倍,松茸搜索量增長了兩倍。第一集介紹云南諾鄧火腿,某淘寶店產生33筆訂單,其中32筆是在節目播出當晚。有不少吃貨是邊看電視邊打開淘寶搜索并下單。
于是淘寶對這種現象做出了迅速的反應,在零食主頁推出了“舌尖上的淘寶”專題,以方便想要品嘗《舌尖上的中國》里面美食的吃貨們查找。